慧伴英语:中文与英文到底哪个更难学呢?

应该说,每一门语言是自成系统的,它内部的各个元素一定是相辅相成的,整个语言系统有着自己的平衡性。如果真是一门语言每一个元素都比其他语言复杂,恐怕这门语言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就已经被淘汰了。俄语语法的“繁杂”,使得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有文盲,什么人拿了报纸都能念,因为不规则的东西很少,他们那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能称作半文盲。而英语因为和其他语言融汇的机会比较多,产生了很多的不规则现象,在学习中这些不规则就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比如发音上的不规则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,“ghoti”的发音等于“fish”,不知大家能否想出其中的理由。
说中文难的多半集中在汉字的难写难认和发音的声调方面。其实汉字的难多少跟俄语的语法细有异曲同工之处,一旦学会了汉字,阅读应该要快一些。至少同一篇文章,译成汉语篇幅就会小一些,或许二维准象形的汉字承载着拼音文字以外的信息。可惜中国的人文界还没有看到“赛先生”的影子,没有太多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来证明我的猜测。至于说到声调的难,其实英语里的词重音和句重音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样难,花更多的年头都解决不好。不过声调一错对应的语义表达就要错(比如“妈”和“马”),听者就不干了,要干预。而英语的句重音掌握不好,最多就是听来别扭一点,不至于立即遭到纠正。其实,句子没有重音起伏是中式英语发音的一个大患。
说英文难的多半集中在词汇上。中国人是吃尽了背单词的苦,总是说汉语认识三千个字,可以读懂报纸的99%,而英语认识三千个字呢,什么正经书也读不了。中国人开始学“洋文”,一共也没有多久的历史,就不知怎么开始的,搞出个死背单词的做法。中国的学童和美国的学童一样,开始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学,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。然后呢,他们都会进入一个整本书阅读的程度,并不是要等所有的字都背得了才开始。人类主要是靠阅读学习知识、提高认知能力的,词汇的大量积累来自于阅读,中国人的路走偏了。
这个三千汉字的说法,忽略了汉语的一个构成特点,就是汉语里表达意义的单位不是字,而是词,而且双音节词占主导,是由这三千个常用字进一步组成了无比多的词才能有效表达意义的。学习汉语的人,对于这些词怎么组成也还是要花不少力气去学的。
反过来,这样的双音节构词法,派生能力并不强,在碰到新词特别是科技专业词汇时,就没有英语来得快。英语的词汇量,五千到两万是一个瓶颈,五千以下是基本生活词汇,而过了两万以上阅读就可以再也不困难了,这时阅读中出现的没见过的词汇,读者瞟一眼词头词尾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意思了。也就是说一旦突破了这个词汇量的瓶颈之后,剩下的英语阅读和学习是一马平川,再不会有背单词的苦了。找一个英语“学出来”的中国人问一下,这点感受很容易得到映证。中国人的英语学习,没有拿实际使用做基础,没有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阅读,那样的话单词怎么背,都会落在这个瓶颈里,很快又会忘记,然后屡背屡忘、屡忘屡背,能不觉得难吗?如果身边还有人在宣传什么“八千单词几月通”、什么“一万单词怎么样”的学习方法的,行了,不用多说,他/她不是过来人,还在那个瓶子里折腾呢,根本用不着去听那样的垃圾科学(Junk Science)。
语言都是平等的,谁学母语都不难。到了外语上,形形色色的因素在暗示和诱导人们去认为某一种语言难学,这样的诱导或许会使学习者背上有形无形的心里负担,付出事倍功半的精力。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主要工具,语言的学习就一定要抓住交际性这条主线,而人类之间的语言交际又一定是平等的,完全不必要因为一门语言的“难易”来影响外语甚至母语的学习。
慧伴英语之所以专注于少儿英语听力,一方面是我们先进的英语听说读写学习理念,改变国人英语考高分、听不懂、不会用英语交流的现状;另一方面是英语听力在考试中占比越来越高,少儿英语听力上去了,英语成绩肯定不会差。
-END-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