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统一全国的“三大战役”有哪些?他为什么都打“粮食”牌?

到了同年9月,带着刚刚的胜利,薛举准备再次进攻唐朝首都长安,然而他突发重病去世,指挥权转交给儿子薛仁杲。
李世民迎战薛仁杲,心想:“我既然打不过你爹,怎会打不过你!”志在必得。
双方在折墌城(今甘肃泾川县)对峙。李世民见对方远征劳师,粮草难以为继,便对部下说:“不如以逸待劳,耗尽他们的粮食。”于是他命令坚守阵地,避开敌军锋芒,等待良机。
经过60多天的僵持,薛仁杲的军队粮草告罄,士气大减,多名将领开始投降李世民。
李世民判断时机成熟,派少数兵力从浅水原南岸吸引秦军主力,自己亲率主力从北岸突袭。秦军大乱,溃逃至折墌,李世民趁胜追击,渡过泾水围攻折塘城。夜晚,守军纷纷投降,薛仁杲走投无路,只能出城投降。
李世民在初期就察觉敌人求速战速决的意图,巧妙利用“以逸待劳”耗尽敌粮,再出其不意发起猛攻,彻底击溃薛军。
公元619年,武德二年,刘武周攻占太原后,派大将宋金刚南下,连下晋州、绛州、龙门等地,令关中震动。
大唐开国皇帝李渊计划弃守河东,保卫关西要地。
但李世民不同意,向李渊表明立场:“太原是王业根基,河东土地富庶,是京城的粮仓,若弃此地,臣心难安。请假以三万精兵,必定平定武周,收复汾晋。”——《旧唐书》
11月,李世民从龙门关(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)渡过黄河,驻扎柏壁(今山西新绛西南),与宋金刚军对峙。
李世民依旧以“粮食牌”为策略:以饱待饥,坚守不出,等待敌军粮尽而逃。
战斗中,李世民派精兵切断宋金刚的补给线。两个月后,宋金刚粮草断绝,补给陷入困境,被迫撤退。
李世民率军紧追不舍,“一昼夜行军两百余里,战斗多次”。最终在雀鼠谷(今山西介休西南)将其歼灭。宋金刚大败,刘武周和宋金刚逃往突厥,遭突厥杀害。公元620年,李世民成功收复太原。
这次战役中,他还俘获了后来名垂史册,被尊为门神的尉迟敬德。
摆脱了西北和北方威胁后,李世民挥师东进,直指河南的王世充集团。王世充原是隋炀帝派去镇压瓦岗军的将领,后来在618年于洛阳称帝,国号郑。
若王世充最终胜利,唐朝历史或成“大郑史”。然而,战局逐渐倾向唐军。
唐军强势攻势下,王世充麾下多名官员相继降唐,至620年底,洛阳外围大部分地盘已失守,洛阳城被李世民大军紧紧包围。
李世民持续围城攻坚。虽然隋炀帝所建洛阳城坚固非凡,但长时间围困让王世充心神不宁。
更糟的是,李世民派兵截断王世充的粮道,使其陷入孤城绝粮的困境。
为解围,王世充请求河北窦建德援兵。
窦建德是河北、山东一带实力最强的起义军首领,出身农民,于618年称帝,国号夏。
他认为王世充灭亡,唐军接着就会攻打他,因此率10万大军前来支援。
唐军面临严峻挑战,情况如“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”。
唐军内部有两种主张:一是退守登陆点慈涧(今河南新安东),伺机反击;二是先夺取虎牢关(今河南荥阳汜水关镇西北),阻截窦建德军队,然后歼敌,使洛阳自动瓦解。
李世民采纳后者,命屈突通等协助齐王李元吉继续围攻洛阳,自己率3500精骑奔赴虎牢关,阻挡窦建德。
窦建德军到虎牢关后多次进攻未果,李世民则派轻骑兵绕道切断其粮道。
窦建德急于速战,李世民按兵不动。
两军相持三个月。公元5月1日,李世民渡过黄河,佯装粮断让士兵放马玩耍,自己夜晚返回虎牢关。
窦建德果然中计,次日大军出击,沿20里阵地鸣鼓高呼,寻求决战。
然而,从早至午,唐军未出战,窦建德军士兵饥渴难耐,纷纷瘫坐地上,士气低落。
李世民见机发起猛攻,唐军铁骑直冲阵地,窦建德军仓皇应战,阵线崩溃。唐军追击30余里,俘获五万余人,窦建德本人中枪被俘。
虎牢之战后,王世充惶恐欲突围南逃襄阳,但众将反对,他最终自缚投降。
此役被称为“三国杀”,标志着河南、河北全部归唐,唐朝统一大业基本告成。
秦王李世民指挥的这三大战役,有一个显著特点:均巧妙地运用“粮食牌”,以守为攻,耗尽敌军粮草,待其虚弱时猛然出击,均取得辉煌胜利。
这些胜绩不仅奠定了他作为唐军统帅的地位,也为其政治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虽然他不是太子,但却掌控军权,兼任尚书令,名列宰相,成为唐朝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。
---
你觉得这样的改写还满意吗?需要再调整风格或者加点什么细节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